bob88综合在线最新

当前位置:首页 > bob88综合在线最新

危急时刻反恐机器人“妙手”拆弹(组图)

  “东北亚高新技术及产品博览会”刚刚在沈阳落下帷幕,其间名为“灵蜥A”的反恐排爆机器人给参展观众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9·11’之后,随着全球反恐意识的逐渐增强,‘灵蜥A’的应运而生大幅度的提升了我国警方的反恐能力。”7月20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姚辰面对记者正常采访时如是说。

  姚辰是“灵蜥A”型机器人的研究小组组长。“它绝对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反恐排爆机器人。主要使用在于公安部门,代替警察对可疑爆炸物品进行全方位检查、搬运、销毁,也可以剪断爆炸物的引爆电线,使其失效。此外,在核工业、军事、燃化等领域也具有广泛的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灵蜥A’的出现大大体现了反恐斗争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姚告诉记者,参展的那部机器人已经装备到了新疆公安系统,到目前至少有5台“灵蜥 A”战斗在反恐第一线上。

  “灵蜥-A”反恐防爆机器人是集计算机、传感器、车体驱动、远程通信以及武器控制等技术为一体的高科技产品。“灵蜥-A”反恐防爆机器人由机器人本体、控制台、电动收缆装置、辅助装置四部分组成。

  机器人自重180公斤,最大直线米/每分钟,能够最终靠小于40度的斜坡和楼梯,三段履带的设计让机器人平稳地上下楼梯,可以跨越0.4米高的障碍。能够准确的通过使用上的要求装备爆炸物销毁器、连发霰弹枪、催泪弹等各种武器,完成特种相应的功能。该机器人具有一只四自由度机械手,最大伸展时抓重为8公斤,作业的最大高度达到2米。另外机器人装有两台摄像机用于观察环境和控制作业。

  此外,“灵蜥-A”号还装备自动收缆装置、机器人便捷操纵盒、高效电池等。操作台上配有液晶显示器,可观察其移动和作业状况。该机器人具有有缆操作(控制距离100米)和无缆操作(控制距离300米)两种方式。

  作为地面移动机器人它具有极强的地面适应能力:可以在不同路面进行前后左右和原地转弯,在爬坡、爬楼梯、越障时,机器人采用履带移动方式;在平整人工地面时,采用轮子移动方式。

  某日晚间,在我国一个大都市的超级市场里猛地发现掩藏的炸弹,情况异常危急。警方紧急疏散人群后,超市凝重的空气里只能听到炸弹指针的“滴答”声和防爆警察的心跳声。

  因为不知炸弹何时引爆,防爆警察不能以牺牲生命的代价去排险,但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国家财产安全,不能眼看着的阴谋得逞,怎么办?负责现场指挥的警方领导焦急地望着远方。

  “反恐专家来了!”一辆风驰电掣的警车伴随着急促的警笛声驶入现场。“灵蜥-A”下车后,四个轮子快速地朝炸弹方向转动,当前面出现台阶时,它就像一个“变形金刚”,收起轮子、支起大腿,紧接着滚动的履带立即将它改造成一辆小坦克,这只用了10秒左右的时间。

  沿着台阶它如履平地般跨越了障碍。位于它头上的“智能眼”敏锐地发现了炸弹的方位,在接近爆炸物时,“灵蜥-A”伸出臂膀,张开如钳子般的大手,机警地向炸弹抓去。这时,通过监视屏观看的人员都屏住了呼吸,操作师的鼻尖也沁出了汗水。“炸弹连线太牢,不能硬拆。”“还有别的办法吗?”警方领导问。“只有强行拆卸了。”操作师自信地说。话音刚落,只见他摁下一个键钮,“灵蜥-A”的臂膀猛然发射出一颗“水炮”,刹那间炸弹的引线与弹体在水压的强力作用下分离。危险解除了,“灵蜥-A”在一片欢呼声中凯旋。

  早在199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就已开始立项研发多功能排险机器人,到1994年研制成功,它是“灵蜥-A”的前身。该产品当时应用于核工业,它以其先进性和可靠实用性两方面满足了国家对突发事件的急需。

  “9·11”后,随着全球性的活动日渐升级,国家安全部门迫切地需要专门用来反恐防爆的现代化装备,而以往的多功能排险机器人在很多环节上已不适合真实的情况的需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02年8月,国家“863”计划开始立项并对全国科研单位招标,生产完全拥有中国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反恐防爆机器人,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只是若干投标单位之一。

  整个竞标过程有四道关口:形审、初审、终审,还有最后的答辩。“很多单位都受阻在形审这道门槛外。”姚辰他们小组以超前的研制理念、精细的数据图表、实用的操作细节,博得了各级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有多功能排险机器人的研制作底子,我们实际上一直在前面领跑。”当年9月,该立项落户沈阳自动化研究所,100万元的研发经费很快分批地拨到他们小组。“当时我们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一旦某个环节处理不好,国家就会停止拨款,转给其他单位另行研究。其间,每隔3个月‘863’的领导就来视察一回,核实项目的进展状况。从2002年年末算起,这之后一年半多的时间里,我们小组的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工作着。”回想起“灵蜥-A”的研制过程,姚辰就像是个幸福的母亲谈论着自己的孩子。

  “‘灵蜥-A’的研制成功绝非偶然,它不归功于某个人,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姚辰小组共有12人,只有4人是研究所的正式员工,5人是外聘的,其余3人均是博士生。“其实我们的关系是平等的,科学面前一视同仁。”姚组长的平等理念很快就在具体的工作中落实到了实处,而在外人看来这个小组几乎每天都在“吵架”。

  “外人所谓的吵架就是我们一次又一次的争论。因为大家都是各个专业上的精英,往往就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搞科研的,没有争论哪来创新?”渐渐地,别的部门的同事开始羡慕他们小组的民主气氛来。

  “如果争论僵持住,谁也说服不了谁时怎么办?”记者问。“那只有实验了。”姚毫不犹豫地答道。说着,他将记者领到对门的实验室。在一个盛有沙土和大白粉的木槽中,记者领略了“灵蜥-A”研制之初的艰辛。

  这个不足2平方米的木槽里陈放着十余种不一样的形状的轮子。“每个形状的轮子都适应一种环境,而换一个环境就显得不适应。我们每一次辩论结束后,都在实验中淘汰以往的思路,直到大家都满意为止。”

  结果,木槽里的这些轮子都成为了“古董”,或是说创新的轨迹。可想而知,仅在车轮这个小环节上都发生了无数次思维的碰撞,那么“灵蜥-A”复杂而缜密的总体设计又耗费科研人员多少心血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4月,我国第一台专门用来反恐防爆的机器人“灵蜥-A”研制成功。在实验室里,看得见的是,足有一人多高密密麻麻的设计图纸;看不见的是,560多个加班至深夜或通宵达旦。“这一年半多的时间里,我们只休息了5天。”

  “为什么叫它‘灵蜥-A’呢?因为我们还打算出一系列这样的产品。”另一名组员李小凡副研究员和记者说,作为反恐专家,“灵蜥-A”的功能目前来说是非常先进的,但作为一类产品,“灵蜥-A”的外包装还相对粗拙。“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慢慢的提升,我们会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创新。以后也许会有‘灵蜥-B’、‘灵蜥-C’逐渐上市。”

  在他们研究室的电脑中存有若干形态与色彩极为可爱的机器人三维图形。这些拟人化的外形设计在不违背“灵蜥-A”工作原理的前提下,也在悄然进行着市场化的改造。


上一篇: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灵蜥-B”型反恐防暴机器人
下一篇:小米、OV争相“首发”高通的秘诀是什么

热门产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