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88综合app最新

当前位置:首页 > bob88综合app最新

二战装甲运兵车盘点:德军的半履带战车应用最广泛

  装甲运兵车与正常的运兵车辆不同,自身具备一定的装甲防护,在战场上能更加进一步的保护步兵,而且凭借自身具备装甲防护的特点,可运送步兵冲击到敌阵地。

  装甲运兵车这种装备,其实早在一战期间就已然浮现在英国军队当中,进入二战后,世界上的一些军事大国,慢慢的开始投入装甲运兵使用。

  虽然当时的装甲运兵车规格、配置参差不齐,但在二战中也发挥出了作用,尤其是德国,更是把这种装备发挥出了极致。

  第一种是一式全履带装甲运兵车,此型号由日野重工在40年代期间研制,1943年到1945年期间在日本陆军当中服役,一式全履带装甲运兵车本质上是使用95式轻型坦克的底盘改进而来,动力系统搭载了一台134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最高公路行驶速度每小时42公里,车身装甲厚度6~8毫米左右,乘员舱内可容纳15名步兵,正常情况下是敞篷式车舱,在一些特殊环境中也可安装帆布车顶,战斗全重大约6.5吨。

  一式全履带装甲运兵车,在当时的用途主要是运载日军步兵,跟随装甲部队突击,不过除此之外,还会担任一些其他运输任务,或者用来牵引重炮等,这种运兵车在当时多数都应用到太平洋战场中。

  第二种是一式半履带装甲运兵车,这个型号的设计深受德国Sd.Kfz.250系列半履带装甲车的影响,前面的两个轮子也用来转向,后面的履带则作为动力系统,发动机部分和上一种一式全履带装甲运兵车相同,但这个型号的速度能达到每小时50公里,车身装甲大约8~10毫米,乘员舱内可乘坐12名步兵,驾驶舱外部还能架设九七式车载机枪,或者大正九二式重机枪,同样,一式半履带装甲运兵车,也主要投入到太平洋战场中与美军作战使用。

  德国在当时使用的型号,主要是Sd.kfz.250系列半履带式装甲运兵车,这种战车在整个二战期间大约生产了将近两万辆,广泛装备在西线、东线和非洲战线上的德国陆军。

  Sd.Kfz.250搭载一台迈巴赫HL42TRKM型6缸直列汽油水冷发动机,上限功率73.5千瓦,并配备半自动变速箱,包含7个前进档和3个倒退档,最高车速每小时大约65公里,采用和当时德制坦克一样的交错式履带。

  车组一般的情况下为两人,包括一名驾驶员和一名副手,乘员舱内可乘坐10人,正好是一个标准步兵班,车前车后还可分别架设一挺7.92毫米MG34通用机枪,可用来防空或者平射。

  Sd.Kfz.250半履带式装甲运兵车,还有一个完善的家族体系,除了传统的运兵型外,还有14种变形车,包括炮兵侦察型、弹药运输型、无线通讯型、火箭炮型、指挥型、突击炮型和反坦克炮型等等,在二战期间,德国军队也将这种装甲运兵车,在战场上发挥出了极致。

  第一种是英国自产的布伦机枪运载车,这个型号早在1936年,也就是二战之前就已经装备了英国陆军,其最大的特点是小巧低矮,车长度仅3.6米,宽度2.1米,高度1.6米,早期型号配备的是一台D50型汽油发动机,进入二战后改为一台美制福特V8水冷汽油发动机,配备四速手动变速箱,最高公路行驶速度每小时48公里,装甲厚度4~10毫米,采用全敞开式车舱,全车战斗重量4.5吨。

  布伦的车舱小,也使其人员乘坐数量少,一般的情况下,车舱内只能乘坐3~4人,其中一名是驾驶员,其他三位则是机枪手,虽然空间很小,不过但在行军时,其他士兵也能上来挤一挤。

  布伦机枪运载车除了运送士兵外,也有其他不同的用途,比如牵引火炮、运送弹药、战场侦察、巡逻和通讯等等,这“小家伙”在当时深受英军士兵的喜爱。

  除了小型的布伦机枪车外,英军还在各类坦克上,改进出了“袋鼠”系列全履带装甲运兵车。

  “袋鼠”一般都是利用炮塔已损坏的坦克改装而来,有的使用美制“谢尔曼”底盘、有的使用英制“丘吉尔”底盘,以及加拿大生产的“公羊”坦克底盘。

  美国军方面的运兵车种类很多,这中间还包括M2、M3型半履装甲运兵车和LVT系列全履带式两栖登陆车。

  其中M2型在30年代末期研制,40年代初期投入二战使用,装备了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该车搭载一台White 160AX型汽油发动机,上限功率147马力,最高公路行驶速度每小时40公里,车身装甲厚度6~12毫米,车舱内可乘坐7人,还可加装额外的12.7毫米或者7.62毫米机枪,战斗全重大约9吨。

  M3型虽然和M2长得像,但并非是同一底盘改进而来,M3的车身更长,重量更高,还配备了防弹玻璃,最大装甲厚度12.7毫米,也可加装7.62或12.7毫米机枪,车内可乘坐10名步兵。

  M2和M3这两种型号,在当时不但大量装备美军,还援助给了同盟阵营,同时也得到苏军和英军的认可。

  LVT系列则是海军陆战队的专属,还有着“鳄鱼”或者“水牛”的绰号,主要用途就是将陆战队员,从登陆舰运送到海滩作战。

  LVT系列虽然是全开放式车舱,但空间大,一次性能运送3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车身装甲防护大约13毫米,前部还分别安装一挺12.7和7.62毫米机枪。

  也有的不相同的型号,安装了坦克炮塔,加装了37毫米或者75毫米火炮用来支援正在登陆的陆战队。

  该型运兵车在1944年期间先是装备意大利黑衫军,之后又装备前线部队,此型号本质上是在6x4军用卡车上改进而来,只是修改了一个开放式装甲车舱,使其前后和侧面都具有装甲防护,装甲厚度大约8毫米,车长5.3米,宽度2米,高度2.35米,车顶还可架设一挺8毫米机枪。

  动力方面搭载一台菲亚特18T直列4缸汽油发动机,上限功率55马力,最高公路行驶速度每小时50公里,车内可乘坐一个意大利的标准8人步兵班。

  但在39型的前面,还有37型和38型,同样也都作为运送车辆,但前面的两个型号并不是专门用来运送步兵的,而是车头往往要牵引一节车厢,里面可以乘坐步兵也可放置货物,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装甲运兵车。

  到后期衍生出来的洛林39LVBCP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装甲运兵车,自身就带有乘员舱,里面能容纳6~8名士兵,默认也是敞篷式车舱,不过也可以加装额外的车顶。

  在二战期间,由于法国很快就战败了,此时法国还有不少剩余的37型、38型和39型这三种履带式运送车,后来都被德军缴获,其中大部分都被改为了自行火炮使用。

  苏联最初比较缺乏像装甲运兵车这样的装备,而大多数士兵在作战时,都是随时搭乘坦克前进,这样就会使士兵暴露在外面,人员伤亡会很大,未解决这一问题,于是苏联在后期研制了B3半履带装甲运兵车。

  B3的设计,在当时也参考了德军最常用的Sd.Kfz.250系列半履带车,前面两个轮子用来转向,后面的履带则用来驱动,但B3并不是独立设计,而是在卡车的底盘改进而来,后面直接用了T70轻型坦克的履带。

  B3半履带式装甲运兵车在40年代期间问世,但生产数量很少,只有少量投入前线使用,而且后期苏联也得到英美的援助,获得了不少美制M2/M3系列装甲运兵车,所以B3并没有正真获得后续的升级和改进。

  而在战后,根据“嘎斯”卡车的底盘,再参考美制M3运兵车的运用思维,相继研制出了BTR40和BTR152两款轮式装甲运兵车。

  那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如文中存在哪些错误或者不足,还有望大家多多指点改进,想要知道更多,请记得关注,下期继续为大家更新。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尼日利亚陆军的我国85型履带装甲运兵车
下一篇:【48812】“才智养老”托起美好暮景浆洗街大街走进茶店子育新社区学习先进经验

热门产品

热门文章